影響力教練:Askats.Yang
我常在想,生活在這個科技時代是何其有幸!
比起10年前,各種簡訊、社交app與社群網站的出現與應用,將我們傳達訊息的速度與頻率推快了數倍,也擴增了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網絡。
但即便如此,在人際關係的維繫上,彼此溝通的溫度與深度,似乎沒有隨著科技的進步而具有較高的品質。
某種程度來說,我們以為科技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促進人們的互動。
但事實上,科技也暗藏陷阱,一步步削弱人們情感交流的機會,反而加深了個人孤立感。
比方說,現在當人們感到有壓力時,並不會想找人訴苦,而是轉向社群媒體發文尋求慰藉。
但這樣的作法,並不見得能得到人們真誠的回饋與連結。
取而代之的,可能是帶來更多的干擾與不確定感,使得憂鬱的心情更加苦悶。
許多研究都顯示,孤獨感會讓一個人身心狀況變差,也影響了壽命。
而在職場上,一個備感孤立的員工,不僅在人際關係的品質上大受影響,也無法在工作上有所投入,連帶地影響了績效表現。
面對這樣的狀況,個人、或是組織的管理者應該怎麼辦呢?
時報出版推薦了我這本《低歸屬感世代》,對於管理者如何處理員工的孤獨感這件事,有很完整的論述。
市面上談管理與領導的書籍,有的理論談很多,讀完還是不知如何應用;有的實務談很多,但卻缺乏研究基礎佐證。
很難得,看到一本書既有扎實的研究論述,又有在實務上能落地的檢核清單與建議作法。
比如說,人們以為科技推升了個人的生產力,但卻沒有覺察到自己正在浪費時間在過多的平台裝置上。
我特別列出作者所提供的檢核清單,供讀友們自我評估一下,如果打勾數超過了7個以上,可能要小心是否受到了過多的數位干擾。
👉在和團隊成員審視新案子時,我的專注力都是先轉向到裝置上。
👉我所有的案子都是用裝置來管理。
👉我認為親自會面完全是在浪費時間。
👉我會避免打電話,而偏好發簡訊。
👉在開會期間,我花在看手機上的時間多過貢獻討論。
👉我發現自己都在等下一則電話通知。
👉我是專業的多工人士,一次用好幾項裝置來完成工作。
👉 我寧可舉行網路研討會或其他的虛擬提報,也不想在現實生活中舉行。
👉我在工作時,都是開好幾個視窗或應用程式。
👉我有時候會把同事視為干擾,而不是資產。
不過,我們也不需要因此而站在科技的對立面。
作者也提出了善用科技,促進個人與團隊生產力的作法。
我也列出幾點供大家參考,例如:
👉用行事曆應用程式來排定會面,並讓掌握相同狀況的每個人在約定時間到單一地方見面
👉用共有行事曆來掌握員工何時在辦公室、差旅、休假或忙碌,使你找到最佳的方式來跟他
們溝通和排定會面。
👉用視訊會議來連結遠距員工,使他們得以看到彼此,即使並未與團隊的其他人實地共處。
👉用搜索引擎來快速回答基本問題。這將為你和團隊省掉對它几長、不必要的討論。
👉把協作應用程式當成虛擬的「茶水間」,快速而有效率地為你正在做的案子產出想法,或得到如何加以改善的反饋。
但我最喜歡的章節,其實是在談「同理心領導」的這一章。
如果你是團隊的領導者,在這個數位時代,特別是鼓勵以「虛擬互動」代替「實體會面」的後疫情時期。
同理心與傾聽在管理與領導上,顯得比以往更重要,如果你也想多了解「同理心領導」的實務作法。
這本書實在值得買來好好地讀一讀,真的會很有收獲。
《低歸屬感世代》買書去
🔔以上不是書評,無法取代您的閱讀體驗,我只是提出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觀點或重點,我稱為「一書一重點」,與您分享好書!
#重要是人性連結,不是科技工具
#記得互動要多點人性
#幫你建立更強固的團隊關係
#謝謝時報出版推薦好書
✅與你分享更多「一書一重點」:https://pse.is/JH672
✅【關於Askats與人資主管UP學】https://goo.gl/UpmJGh
✅邀約合作請至FB私訊留言 https://goo.gl/JZNLAL
(如為學校、公益單位或就業促進機構請註明,我會優先抽空參與支持)
歡迎加入【人資主管UP學】粉絲專頁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skats/ (按讚並追踨最新文章) ,就可以收到職場中實用的學習觀念與經驗,讓我們一同有技巧的作出改變。
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