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影響力教練:Askats.Yang

生活中有各種選擇,但我們常因為資訊不足、不想錯過又害怕後悔的矛盾心理,不自覺地陷入兩難,無法明快地做出決定。

儘管決策科學的理論模型愈來愈豐富,探索如何做出正確決策的分析工具也琳瑯滿目。但有沒有什麼樣的心智模式,是相對容易幫助我們降低選擇的時間與風險,做出更適宜的行動方案呢?

最近讀了幾本書,恰巧都提到了關於做出好決策的原則,我想分享給你,或許能減少你在職涯或是人生中的選擇障礙。

37%法則
探討決策過程有一個最重要的面向是:「何時該停止考慮?」比如說我們初次求職、轉職找工作,或是尋找人生伴侶、想買一間房子,怎樣才能避免過早決定,或是找太久而錯過黃金時機?

由布萊恩.克里斯汀(Brian Christian)與湯姆.葛瑞菲斯(Tom Griffiths)合著的《決斷的演算》提到了一個 37% 法則:「以 37% 的時間花在拓展考慮和參考的範疇,確立基本滿意的標準點,而剩下 63% 的時間用來選擇第一段基本滿意素材中的最優方案。」

比如說,你想在兩個月內找到合適的工作,那麼可以用第一段 37% 的時間(也就是 22.2 天)多多面試、但不下決定,觀察這段期間哪個工作機會是你認為最好的選項,藉此確立「基本滿意標準」。然後從 23 天起,當開始遇見一個優於這個基本標準點的好工作,就可以做出決定。

至於為什麼是 37% 這個數字?這是由許多數學家不斷計算論證得出的結果,它並不能保證你一定能找到最好的工作,卻能幫助你避開太早(或太晚)下決定導致後悔所產生的不愉快。

抽離自身情緒的旁觀者思維
希思兄弟(Chip Heath & Dan Heath)曾在《零偏見決斷法》一書中提及,面對兩難的困境,最大的敵人常是我們的短期情緒。因此人們常說,若存在非理性的情緒時要做出重要決定,應該留到第二天再決策,這是有心理學理論依據的。

不過,還有一種思考方式也能克服自身情緒帶來的影響。希思兄弟引述了蘇西.威爾許(Suzy Welch)提出的 10/10/10 提問架構,當你對某項重要決定感到猶疑苦惱,不妨用這 3 個問題來思考:

10 分鐘後,你對這個決定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
10 個月後,你對這決定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
10 年後,你對這決定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?

這是一種與決策保持一定距離的旁觀技術。透過 3 個時間尺度的分析,可以幫我們將情緒分成不同層次,仔細檢視內心想得到的結果與可能狀態,降低複雜情緒的影響,看到更寬廣的未來。

回到價值觀: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
只是不論我們學到哪些促進理性的工具,客觀地分析各種選項所帶來的利弊得失,到最後仍可能面臨無法用單純的數字計算而進行決策的困難局面。這時候只能回到個人或是組織的核心價值觀來考量,才不致於陷入糾結。

比如,星巴克前執行長霍華.舒茲(Howard Schultz)在《勇往直前:我如何拯救星巴克》中提到,2009 年的金融危機時,星巴克股價跌破 10 美元,股東們強力要求削減相關成本,首當其衝的是員工的醫療保險福利,一年支出高達 2 億 5000 萬美元。

上市公司本來就需重視股東權益,舒茲也要為公司營運績效負責。但舒茲認為,砍掉醫療福利對帳面獲利有幫助,卻可能輸掉了無形的企業文化與員工間的信任。
面對這樣的選擇題,舒茲果敢地下定決心,絕不考慮取消這項福利。因為這項決策明顯是將成本效益放在優先,但回到星巴克的核心價值觀:照顧好員工才是最具優勢的競爭力。

不論組織或個人,我們都希望能做對決策,最好是能善用分析工具避開重重陷阱。
但當你的考慮時間有限、期望避開不理性行為或是已經無法單純用數字得知優劣時,文中所提的 37% 法則、10/10/10 提問與明確價值觀的選擇模式,或許可以幫助你更果斷地做出決策,精進個人的決策思維。

【關於影響力教練│相關訊息】
✅人資主管UP學粉絲團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skats/
✅ 如何升級你的影響力 專欄文章一覽 https://pse.is/H6NVU
✅個人專業經歷│課程邀約│演講合作 https://goo.gl/JZNLAL
(如為學校、公益單位或就業促進機構請註明,我會優先抽空參與支持)
✅與你分享NLP如何讓人生更好 https://goo.gl/DqC49J
✅部落格提供教學與寫作所提思考工具,請點此處,均可免費下載!
http://twhrmgr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289945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kats影響力教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