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RAP.jpg

文章作者:Askats.Yang
人資主管UP學部落格:http://twhrmgr.pixnet.net/blog
 
本篇為經理人月刊專欄文章:想辭職但又捨不得薪水,該走、還是該留?WRAP 決策法,幫你理性分析(供社群分享連結,全文刊載僅授權經理人月刊平台)
 
在職場中,人們每天都要做出大量的決定,有些可能是比較小的決定,比如要不要找同事開會;有些可能是比較重要的決定,比如要不要開啟一項專案,開始投入更多資源。而且在職涯中難免還會有些面臨艱難選擇的時刻,像是「該不該離開目前的公司?」、「是不是要換個跑道」、「該不該接受另一間公司的offer?」。類似這種時候,該怎樣做出更有利於長期規劃的選擇呢?
 
針對如何做出更好的決定,常為美國知名企業提供諮詢服務的希思兄弟(Chip Heath & Dan Heath)曾在《零偏見決斷法》(Decisive: How to Make Better Choices in Life and Work)一書中提出了WRAP決策程序,將「做出決定」的行為系統化,避開不理性決策的誤區。
 
在選擇職涯道路的過程中,多數人常被不自覺的偏見與情緒所影響。但是,這時候促使個人作出最後決定的,不應該是單純的決心與意志力,而是一套能有助提升決策品質的思考模型,作出更為適當的選擇。
 
WRAP決策程序指的是以下四步驟,目的是避免讓狹義的框架、認知偏誤、短期情緒與過度自信等直覺偏差,誤導我們的大腦落入思維的陷阱,如圖示:
W 擴增更多選項(Widen Your Options)
R 真實驗證假設(Reality-test Your Assumptions)
A 抽離自我情緒(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)
P 準備迎接錯誤(Prepare to be Wrong)
 
為了比較清楚地解釋WRAP決策模式與應用,我們可以用職涯中常面對到的:「該不該離開現在的公司?」作說明。
 
W擴增更多選項
「只有一種選擇,其實不是選擇」但我們卻常為這種二分法命題所困擾。一旦當我們考量「該不該離職」、「該不該接受其它公司的OFFER」時,其實就已經掉入了選項狹隘的誤區,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。因此,應該主動跳脫Yes/No這類是非題的情境,提醒自己創造更多的思考選項。
 
比方說,當你糾結於是否該離職,這就只留給了自己一種選擇(在原公司留下/離開),你可以省思一下「離職的目的是什麼?」如果只是單純地想增加收入,離職就不該是唯一選項,因為你可以思考在職也能增加其它收入的方式,這樣就有了第二種選項。同時,你也應該要有其它A公司、B公司的待遇選項,多些選擇足以讓人擺脫偏狹的框架。也就是說,所有問題的解法至少應有三個,只有一種選擇,當然不是選擇。但是,兩個選擇也容易令人左右為難,只有三個選擇才叫有所選擇。
 
透過為自己擴展更多選項,就更有機會提高解決問題的成功率。如果你確定選擇離職,且已經有了多家公司的offer,不知道該如何進行選擇,那麼就試試看下一個步驟。
 
R 真實驗證假設
在分析多個選項時,如果我們已經為某個選項感到滿意,那麼就很容易找到許多支持這個選項的理由,因為大腦會想盡辦法證明這個觀點是正確的,此時我們就掉進了認知偏誤的陷阱。所以,可以試著讓自己在對各個選項的想法上儘量地發散,最後再逐漸地收斂,避免在偏好某一選項的情況下直接作出決定。
 
比方說,當你在原公司、A公司與B公司三者中作選擇,你可以在每個公司吸引你的項目上列出一些問題,然後進行檢驗。像是「團隊工作氣氛是否真的如所主管說的那麼良好?」、「公司的前景與經營狀況有沒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問題?」愈是引起你興趣的,就愈要提醒自己是否存在什麼問題?透過人脈網絡與社群媒體,尋求他人關於這些問題的看法與建議,幫助你在真實情境下驗證假設,都能幫助你避開執著與偏見。
 
A 抽離自我情緒
當準備做出選擇時,在決定前保留一點點距離,也就是不要急著馬上決策。人們容易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,尤其是強烈的欲望與焦慮時,都容易讓我們作出很糟糕的決定。此時,抽離自我情緒才能有效地把事情看得更清楚,看見所有選項的整體輪廓。
 
比如說,最終你決定高薪的A公司會是理想的選擇,對方也急著要你早點回覆,儘快報到。這時候你還是該緩個一兩天再回覆確認,這樣作可以讓你的情緒平緩下來,不被壓力干擾情緒,讓思緒更清晰。然後你可以再一次問自己:「如果是我最好的朋友面對這種狀況,我會給他什麼樣的建議?」
 
實驗研究告訴我們,當你抽離自身狀態,單純是在給別人建議的時候,往往容易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;但如果一直從自身觀點看事情,則傾向沉浸在自己的情緒,比較容易被問題本身所卡住。
 
P 準備迎接錯誤
即便最終作出了選擇,仍然要避免過於自信,以開放的心態迎接可能的錯誤。雖然透過了前三項的決策步驟產出最終判斷,但許多事件的背後仍藏有諸多不確定性的因素,人們不可能探索完所有的可能性。這時候可以採用「行前預想」(pre-mortem)的方式,先假設事情在未來的某個時機點失敗了,然後問:「是什麼殺了它?」並為此預作準備。
 
比方說,最後決定了A公司是你職涯的下一站,但仍要避免信心過度,認為自己一定能勝任這份工作而掉以輕心。你可以設想一下,如果你將來在這份工作失敗了,可能會是什麼樣的因素所造成?尤其高薪工作通常伴隨著高壓力高工時,這是就業市場不變的道理,事先作沙盤推演與設想未來可能的情況,都會像打過預防針一樣,減少不幸失敗後所引起的挫折與沮喪,進而增加在職涯上路上成功的機會。
 
當前職場環境多變而複雜,我們很難單純地靠經驗或是直覺作出合宜的判斷。如果下決策沒有程序輔助,人們的每一個決定只是依賴決心的強烈程度,也可能因此變得鑽牛角尖。
 
希思兄弟歸納了大量與決策相關的研究並提出這套WRAP決策法,當你面臨選擇煩惱時,不妨運用WRAP程序跳出思考迴圈,也用上述提問降低偏見與情緒所造成的負面影響,突破盲點,謹慎地作出每一個好決定,提升個人的決策水準。
 
如果有需要WRAP決策程序與提問參考閱讀,也可以點選連結下載PDF檔使用。
 
【關於Askats與人資主管UP學】https://goo.gl/UpmJGh
歡迎加入【人資主管UP學】粉絲專頁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skats/ (按讚並追踨最新文章) ,就可以收到職場中實用的學習觀念與經驗,讓我們一同有技巧的作出改變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skats影響力教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